GB 38032-2020英文版翻译《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ChinaAutoRegs|GB 38032-2020 英文版/English/翻译/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Electric Buses Safety Requirements

1 SCOPE

This standard specifies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of electric buses.
This standard is applicable to the electric buses of categories M2 and M3, including battery electric buses and hybrid electric buses.
This standard is not applicable to fuel cell electric buses.

2 NORMATIVE REFERENCES

The following referenced documents are indispens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document. For dated references, only the editions cited apply. For undated references, the latest editions of the normative document (including any amendments) apply.
GB/T 2408-2008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burning characteristics –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est
GB/T 4208 Degrees of protection provided by enclosure (IP code)
GB 8624-2012 Classification for burning behavior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products
GB/T 10295 Thermal insulation-Determination of steady-state thermal resistance and related properties –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
GB 13094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bus construction
GB/T 15089 Classification of power-driven vehicles and trailers
GB 17578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of strength for the superstructure of bus
GB 18384 Electric Vehicles Safety Requirements
GB/T 19596 Terminology of electric vehicles
GB 20071- 2006 The protection of the occupants in the event of a lateral collision
GB/T 31498-2015 The safety requirement of electric vehicle post-crash

3 TERMS AND DEFINI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ocument,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established in GB 13094, GB/T 15089 and GB/T 19596, as well as the followings apply.
3.1
Minimum management unit of battery system
The minimum battery unit that can be monitored by the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

4 安全要求

4.1 通用安全要求
电动客车通用安全应符合GB18384的要求。
4.2 防水防尘性能要求
4.2.1 整车涉水要求
按5.1.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整车涉水试验,试验完成后10min内,整车绝缘电阻值应大于1MΩ。
4.2.2 B级电压部件防护等级要求
按5.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防护等级试验,整车绝缘电阻值应大于1MΩ,以下部件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7:
a) 最低点位于客舱地板以下且距地面500mm以下的B级电压电气设备和与B级电压部件相连的连接器;
b) 安装在车顶且无防护装置的B级电压电气设备(受电装置除外)。
4.2.3整车浸水要求
按5.1.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整车浸水试验,试验完成后2h内车辆应不起火、不爆炸。
4.3 防火性能要求
4.3.1 B级电压部件阻燃性能要求
按5.2.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B级电压部件阻燃性能试验,B级电压部件所用绝缘材料阻燃性能应满足表1的规定。

表1B级电压部件所用绝缘材料阻燃性能要求

序号
部件总成
部件名称 标准要求
水平燃烧满足
GB/T2408-2008规定的HB级 垂直燃烧满足
GB/T2408-2008规定的V-0级
1

驱动电机系统 外壳 √ √
2 线缆绝缘层 √ √
3 PCB电路板 √ √
4 绝缘板 √ √
5 绝缘纸 √ –
6 绝缘薄膜 √ –
7 电动压缩机 外壳 √ √
8 线缆绝缘层 √ √
9 电暖风 外壳 √ √
10 线缆绝缘层 √ √
11
DC/DC变换器 外壳 √ √
12 线缆绝缘层 √ √
13 PCB电路板 √ √
14 配电箱 外壳 √ √
15 线缆绝缘层 √ √
16 充电插座 外壳 √ √
17 线缆绝缘层 √ √
18 热收缩双壁管 热收缩双壁管
(所有尺寸规格) √ √
19 波纹管 波纹管
(所有尺寸规格) √ √
注:“-”该零件不需满足此项要求。

4.3.2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安装舱体)与客舱间阻燃隔热性能要求
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安装舱体)与客舱之间应使用阻燃隔热材料,按5.2.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安装舱体)与客舱间阻燃隔热性能试验,阻燃隔热材料的燃烧特性应符合GB 8624-2012中规定的A级要求,并且在300℃时导热系数应不大于0.04W/(m•K)。
4.4 可充电储能系统安全要求
4.4.1蓄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热失控要求
蓄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按照5.3.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热失控试验,试验对象应不起火、不爆炸。
4.4.2可充电储能系统内零部件材料阻燃要求
除蓄电池单体外,可充电储能系统内其他非金属零部件,按照5.3.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可充电储能系统内零部件材料阻燃试验,应满足以下阻燃要求:
a)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零部件,其材质需满足水平燃烧HB级和垂直燃烧V-0级的要求:
 单个零部件质量≥50g;
 单个可充电储能系统内相同型号的零件总质量>200g。
b) 其他非金属零部件材质满足水平燃烧HB75级和垂直燃烧V-2级的要求。
4.4.3安装舱体隔离要求
可充电储能系统安装舱体应与客舱隔离(引风装置除外),保证乘客不能触及到可充电储能系统。若从客舱引风为可充电储能系统调节温度,则引风口应配置烟雾控制装置,可充电储能系统发生安全问题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应不能从进风口进入客舱。
4.4.4断开装置要求
可充电储能系统应安装熔断器和手动维修开关。
4.4.5泄压透气装置要求
可充电储能系统应设有定向泄压和压力平衡装置,泄压压强应不大于50kPa。
4.4.6异常报警要求
可充电储能系统在由于单个电池热失控引起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5min,应提供一个热事件报警信号。
4.5 控制系统安全要求
4.5.1制动信号优先要求
整车控制系统当制动信号和加速信号同时发生时,应只响应制动信号。
4.5.2行驶中助力系统控制要求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需要整车断B级高压电的车辆异常情况时,在车速大于5km/h时应保持转向系统维持助力状态或至少保持转向助力状态30s。
4.6 充电安全要求
4.6.1充电接口安全要求
整车具备多个充电接口时,不执行充电工作的充电接口应不带电。
4.6.2充电插座温度监控要求
车辆的充电插座应设置温度监控装置,该装置应能根据温度变化传送相应信号给车辆,用于实现车辆充电接口的温度监测和过温保护功能。
4.7 车辆碰撞和侧翻后安全要求
4.7.1车辆碰撞后安全要求
若有可充电储能系统其最低点距地面不超过1m(车辆空载状态),则应按照5.5.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碰撞试验,车辆在碰撞试验后应符合GB/T 31498-2015中4.2~4.4的要求。
4.7.2车辆侧翻后安全要求
若电动客车需按照5.5.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上部结构强度试验,应在其可充电储能系统荷电量(SOC)保持在30%~50%且处于B级电压上电状态下进行试验,试验后应符合GB/T 31498-2015中4.2~4.4的要求。
4.7.3车辆碰撞和侧翻试验豁免条款
当需要考核车辆碰撞安全要求的车型,满足以下两种情况之一,则视同符合4.7.1的要求。
a) 与已经通过碰撞试验的车型相比,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时:
 可充电储能系统(单体或总成)生产企业及类型相同;
 可充电储能系统能量相同或减小;
 箱体结构相同或加强;
 箱体安装结构相同或加强;
 电池包安装区域的车体结构不变或加强(结构开口尺寸相同或变小)。
b) 与已经通过碰撞试验且碰撞后对电池包无任何机械损伤的车型相比,满足以下条件时:
 电池包安装区域的车体结构不变或加强(结构开口尺寸相同或变小)。

5 试验方法

5.1 防水防尘
5.1.1整车涉水试验
车辆应在300mm深的水池中,以5km/h~10km/h的速度行驶500m,时间3min~6min;如果水池长度小于500m,应重复试验使涉水长度累计不小于500m,包括车辆在水池外的总试验时间应少于10min。
按GB 18384中的绝缘电阻测量方法进行绝缘电阻测试。
5.1.2 B级电压部件防护等级试验
按GB/T 4208的规定进行防护等级试验,试验后,按GB 18384中的绝缘电阻测量方法进行绝缘电阻测试。
5.1.3整车浸水试验
车辆在断开A级和B级电压电路状态下,在水深500mm水池中浸泡24h。
5.2 防火性能
5.2.1 B级电压部件阻燃性能试验
水平燃烧和垂直燃烧按GB/T2408-2008的规定进行试验。
5.2.2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安装舱体)与客舱间阻燃隔热性能试验
燃烧特性按GB8624-2012的规定进行试验,导热系数按GB/T10295的规定进行试验。
5.3 可充电储能系统安全
5.3.1蓄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热失控试验
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热失控试验。
5.3.2可充电储能系统内零部件材料阻燃试验
水平燃烧和垂直燃烧按GB/T 2408-2008的规定进行试验。
5.4 功能性安全防护
制造商根据4.4.3、4.4.4、4.4.5、4.5、4.6规定的各项功能防护要求,提供具体方案说明,检测机构据此说明材料在零部件或实车上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符合性判定。
5.5 车辆碰撞和侧翻安全
5.5.1车辆碰撞安全试验
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车辆碰撞安全试验。
5.5.2车辆侧翻安全试验
按GB17578的规定进行上部结构强度试验。

6 实施日期

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开始执行,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第13个月开始执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热失控试验方法

A.1 试验对象

试验对象为蓄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

A.2 试验方法

A.2.1试验环境温度为22℃±5℃,相对湿度为15%~90%,大气压力为86kPa~106kPa。
A.2.2使用平面状或者棒状加热装置,并且其表面应覆盖陶瓷、金属或绝缘层,加热装置的功率要求见表A.1。完成试验对象与加热装置的装配,加热装置与蓄电池单体应直接接触,加热装置的尺寸规格应不大于试验对象的被加热面;安装温度监测器,监测点温度传感器布置在远离热传导的一侧,即安装在加热装置的对侧(如图A.1所示)。温度数据的采样间隔应小于1s,准确度要求为±2℃,温度传感器尖端的直径应小于1mm。

表A.1加热装置功率选择
试验对象电能E
Wh 加热装置最大功率
W
E<100 30~300
100≤E<400 300~1000
400≤E<800 300~2000
E≥800 >600

a)硬壳及软包电池
b)圆柱形电池-Ⅰ
c)圆柱形电池-Ⅱ

说明:
加热装置
加热装置(电阻丝)
温度监测器
图A.1加热触发时温度传感器的布置位置示意图

A.2.3将试验对象充电到100%SOC后,再对试验对象用1C倍率充电电流继续充电12min。立刻启动加热装置,并以其最大功率对试验对象进行持续加热,当发生热失控或者A.2.2定义的监测点温度达到300℃时,停止触发,关闭加热装置。
A.2.4热失控试验判定条件如下:
a) 试验对象产生电压降,且下降值超过初始电压的25%;
b) 监测点温度达到电池厂商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
c) 监测点的温升速率dT/dt≥1℃/s,且持续3s以上。当a)和c)或者b)和c)发生时,判定发生热失控。
A.2.5加热过程中及加热结束1h内,如果发生起火、爆炸现象,则试验终止。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碰撞试验方法

B.1 试验场地

试验场地应能容纳移动壁障驱动系统、被撞车碰撞后移动和试验设备的安装。车辆发生碰撞和移动的场地应水平、平整,路面摩擦系数不小于0.5。

B.2 试验前的车辆准备

B.2.1可充电储能系统荷电量应调整为30%~50%SOC,对于纯电动客车,整车应处于上电状态,对于混合动力客车,整车可处于低压上电状态。
B.2.2试验车辆应为整备质量状态。
B.2.3车窗应为关闭状态,车门处于关闭但不锁止状态。
B.2.4挡位应处于空挡状态,驻车制动器松开。
B.2.5轮胎气压应调整到制造商规定的气压值。
B.2.6试验车辆放置应保证车轴处于水平。

B.3 试验条件

B.3.1试验车辆应保持静止。
B.3.2移动变形壁障的特性应符合GB 20071-2006中附录C规定的特性。移动变形壁障上应装有适当装置,以避免与试验车发生二次碰撞。
B.3.3试验时,移动变形壁障撞击试验车辆的最薄弱位置。(最薄弱位置主要考虑动力电池安装及整车防护条件,如车辆侧面安装有动力电池,则优先选择车辆侧面进行碰撞。具体由检测机构与制造商确定。)
B.3.4移动变形壁障的纵向中垂面轨迹应垂直于被撞车辆的纵向中垂面。
B.3.5在碰撞瞬间,应确保由变形壁障前表面上边缘和下边缘限定的水平中间平面与试验前确定的位置的上下偏差在±25mm内。
B.3.6在碰撞瞬间,应确保由变形壁障前表面左边缘和右边缘限定的垂直中间平面与试验前确定的位置的左右偏差在±25mm内。

B.4 试验速度

在碰撞瞬间,移动变形壁障的速度应为50km/h±1km/h,并且该速度至少在碰撞前0.5m内保持稳定。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为1%。如果试验在更高的碰撞速度下进行,且车辆符合4.7.1的要求,也认为合格。

参考文献

[1] GB/T 18487.1-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
[2] GB/T 31467.3-2015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
[3] GB 38031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4] UN GTR No.20 Electric Vehicle Safety (EVS)(ECE/TRANS/180/Add.20)

***********************************************
现成译文,到款即发。
任取样页验证译文质量。
免费提供正规增值税发票。
提供WORD/PDF版本,可自行编辑!
请联系手机/微信: 133-0649-6964/Email: standardtrans@foxmail.com 购买完整译文。
专业源于专注|舍吾予言标准翻译/ChinaAutoRegs/始终专注于机动车标准翻译!迄今为止已翻译上千个国内外汽车法规标准!独家打造千万级汽车专业术语库和记忆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