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英文版翻译 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

ChinaAutoRegs|GB/T英文版翻译 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英语版)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ompressed-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ed for electrical power energy storage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系统分类和架构、总体性能、压缩储能系统、储气系统、 储换热系统、膨胀释能系统、电气系统、仪表与控制系统、辅助系统技术要求和性能试验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额定放电功率在1MW及以上且额定放电容量在0.5MWh以上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其他功率等级及容量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50 (所有部分)压力容器
GB/T 151 热交换器
GB/T 311.1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
GB/T 311.2 绝缘配合 第2部分:使用导则
GB/T 2624.2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 第2部分:孔板
GB/T 7064 隐极同步发电机技术要求
GB/T 9711 石油天然气工业 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2240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 23971 有机热载体
GB/T 25058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GB/T 25357 石油、石化及天然气工业流程用容积式回转压缩机
GB/T 25630 透平压缩机 性能试验规程
GB/T 31130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GB/T 36293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GB/T 36376 太阳能熔盐(硝基型)
GB 36572 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
GB 38755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GB/T 40594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导则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058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T 5006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T 50063 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
GB/T 50064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T 50065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 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
DL/T 544 电力通信运行管理规程
DL/T 1870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规范
DL/T 2528 电力储能基本术语
DL/T 500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
DL/T 5202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规程
DL/T 5364 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DL/T 5390 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
DL/T 5506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计技术规范
DL/T 5182 火力发电厂仪表与控制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设计规程
JB 4732 钢制压力容器 分析设计标准
JB/T 4734 铝制焊接容器
JB/T 6443.1 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轴流、离心压缩机及膨胀机-压缩机 第1部分:一般要求
JB/T 6443.2 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轴流、离心压缩机及膨胀机-压缩机 第2部分:离心与轴流式 压缩机
JB/T 6443.3 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轴流、离心压缩机及膨胀机-压缩机 第3部分:整体齿轮增速 型压缩机
JB/T 6443.4 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轴流、离心压缩机及膨胀机-压缩机 第4部分:膨胀机-压缩

NB/T 10938 绕管式热交换器
NB/T 47004.1 板式热交换器 第1部分: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
NB/T 47004.2 板式热交换器 第2部分:焊接板式热交换器 NB/T 47006 铝制板翅式热交换器
TSG 21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DL/T 25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ompressed-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通过空气介质压缩存储和膨胀发电实现能量存储和释放的设备、装置、仪表器件等的组合。
3.2
储气系统 air storage system
利用人造压力容器或者地质空间进行压缩空气注入、储存、采出的设备、装置、仪表器件等的组合。
3.3
换热器 heat exchanger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各类热交换器的统称,包括固体填充床、空气-传热流体换热器以及冷却器等。
3.4
空气膨胀机 air expander
通过空气膨胀将空气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
3.5
压缩储能 compressed energy storage process
利用原动机驱动压缩机压缩并储存空气,从而储存能量的一个过程。
3.6
膨胀释能 expansion energy releasing process
利用压缩储能过程所储存的高压空气,驱动空气透平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的一个过程。
3.7
压缩空气平均充电功率 CAES averaged charging energy power
在规定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下,整套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机电机可连续吸收的功率。
3.8
压缩空气平均放电功率 CAES averaged discharging energy power
在规定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下,整套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发电机可连续输出的功率。
3.9
压缩空气额定充电容量 CAES rated charging energy capacity
在规定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下,整套空气压缩机以设计充电功率曲线从储气系统的设计下限压力开
始启动,至储气系统达到设计上限压力时的充电能量。
3.10
压缩空气额定放电容量 CAES rated discharging energy capacity
在规定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下,整套空气透平机以设计放电功率曲线从储气系统的设计上限压力开 始启动,至储气系统达到设计下限压力时的放电能量。
3.11
压缩空气储能循环能量效率 CAES round-trip energy efficiency
在一个空气压缩存储、释放膨胀循环内,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
3.12
压缩空气储能循环电效率 CAES round-trip electrical efficiency
在规定的同一条件下,在一个空气压缩储能、膨胀释能循环内,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并网点处输出 电量与输入电量的比值,存在电能之外其他能量形式输入的可折算成电量合并计算,用百分数表示。 3.13
储气系统极限承压压力 ultimate pressure of CAES air storage system
引起储气系统发生结构性破坏或者其他安全事故的承压压力值。
3.14
储气系统设计上限压力 upper limit operating pressure of CAES air storage system
在规定的同一条件下,在一个空气压缩存储、释放膨胀循环内,储气系统设定运行压力区间的设计 上限压力值。
3.15
储气系统设计下限压力 lower limit operating pressure of CAES air storage system
在规定的同一条件下,在一个空气压缩存储、释放膨胀循环内,储气系统设定运行压力区间的设计 下限压力值。
3.16
膨胀释能系统最高工作压力 maximum working pressure of air(power) turbine
膨胀释能系统空气(动力)透平机的最高膨胀初始设计压力。
3.17
压缩空气储气系统保压率 pressure retention rate
储气装置压力达到设计上限压力,静置24h后压力与初始压力的比值。
3.18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平均静置耗电量 CAES averaged standing energy consumption
在设计充电试验结束至放电试验开始的系统静置期内,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从电网消耗用于生产的平 均电量。

4 总体要求

4.1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宜具备平滑发电功率输出、削峰填谷、跟踪计划发电、系统调频、紧急功率支
撑、黑启动等应用功能。
4.2 通过 1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公用电网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应具备响应电网调度机构的启动和
停机指令的功能。
4.3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应具有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可靠性。
4.4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应满足系统频繁启停及快速启动的要求。

5 系统分类和架构

5.1 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按补充能量方式分为补热式和非补热式。
5.2 补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由压缩储能系统、储气系统、补热设备与系统、膨胀释能系统、控制系
统、电气系统及其他辅助和附属设施组成。
5.3 非补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由压缩储能系统、储气系统、储换热系统、膨胀释能系统、控制系统、
电气系统及其他辅助和附属设施组成。
5.4 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按额定放电功率等级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分
类见表 1。

6 总体性能

6.1 额定充放电功率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选型应不低于压缩机额定轴功率的110%。发电机和膨胀机的容量选择条件应相互 协调,发电机满足GB/T 7064要求。

6.2 保压率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储气系统保压率应不低于99%。

6.3 爬坡率

补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放电爬坡率应不小于3%PN/min,非补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放电爬坡率应 不小于10%PN/min。

6.4 膨胀释能时间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额定功率下的膨胀释能时间宜不小于2h。

6.5 循环电效率

小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循环电效率宜不低于50%,中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循环电效率宜不低于55%, 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循环电效率宜不低于60%。
注: 不含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6.6 使用寿命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启停次数应不低于9000次,使用寿命应不少于30年。

7 压缩储能系统

7.1 压缩储能系统可由进气空气过滤系统、压缩机组系统、换热分离系统、放空消音系统以及压缩机
组仪表及控制系统组成。
7.2 进气空气过滤系统的整体压降不应超过 500Pa,2μm 以上颗粒去除率不应低于 99.5%。
7.3 压缩机组系统分为透平式压缩机组和容积式压缩机组。透平式压缩机组应满足 JB/T 6443 要求,
容积式压缩机组应满足 GB/T 25357 要求。
7.4 各段压缩机之间的换热分离系统应设置气水分离器。
7.5 压缩机末级排气压力与流量应满足压缩储能阶段功率与容量的要求,并应与储气设施设计压力、
储气容量及储能阶段运行时间相匹配。
7.6 压缩机型式选取应与空气流量、压比以及储换热系统需求的排气温度等相配合,型式选取宜符合
以下要求:
a) 当进气流量介于 300 m3/min~20000 m3/min 时,宜采用单线压缩模式,压缩机按流量从小至大 应分别采用容积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和轴流式压缩机;
b) 当压缩机首段进气流量大于 20000 m3/min 时,首段机组宜采用两台及以上压缩机并联的方案, 当选择多线并联时,单线设计流量应满足单线流量的 1.05 倍。
7.7 串联的压缩机设备的末级排气压力应基于储气系统设计上限压力确定,末级排气压头裕量不宜低
于 5%。

8 储气系统

8.1 储气系统可由洞穴或压力容器、进出口管道、隔断阀、安全阀等附属设备组成。
8.2 储气系统的容量与设计上限压力应满足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储气容量及压力要求,储气系统在设
计下限压力至设计上限压力的压力区间内应具备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且储气系统设计上限压力应不高 于极限承载压力的 0.85 倍。
8.3 储气系统设计上限压力应满足膨胀释能系统首台高压缸设计压力要求,且应附加储气系统至膨胀
释能系统入口的沿程阻力和各种其它因素确定引起的压力损失。
8.4 储气系统的基本储气量应满足一个储能周期内膨胀释能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压缩空气用量要求,且
应附加 10%以上的裕度。应考虑充放气过程的温度上下波动影响,温度波动幅度参考区间为 10℃~30℃。
8.5 储气系统应装设紧急泄压管及安全阀;储气系统与进气总管、排气总管之间应装设切断阀。
8.6 储气系统与膨胀释能系统之间宜设置压缩空气杂质脱除装置。
8.7 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及安装应满足 GB 150 要求,采用管道储气时,管道的制造、检验、标准、
涂层、记录和装载应满足 GB/T 9711 要求。
8.8 储气系统宜装设形变、泄漏等监测装置,具备数据在线监测与报警功能;最大压降率应不超过 1%/
天,充放气的流速应满足储气系统的允许形变范围及结构稳定性要求。

9 储换热系统

9.1 储换热系统可由换热器、热载体、储热系统、热载体输送泵及其附属管道等组成。
9.2 换热器型式应满足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温度、压力和储热工质的要求,可选择管壳式、板翅式、
板式等形式。
9.3 钢制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及安装应满足 GB 150 或 JB 4732 要求,铝制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及安装
应满足 JB/T 4734 要求。针对换热器材料、设计、制造、检验、验收及其安装、使用,管壳式应满足 GB151 要求,绕管式应满足 NB/T 10938 要求,板式应满足 NB/T 47004 要求,板翅式应满足 NB/T 47006 要求,换热器的安全性能监察应满足 TSG 21 要求。`
9.4 热载体可采用软化水、有机热载体、熔融盐等,应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且物理化学性能参数应具有
长期稳定性,软化水水质应满足 GB/T 1576 要求,有机热载体应满足 GB 23971 要求,熔融盐应满足 GB/T 36376 要求。
9.5 热载体储罐容积应不小于热载体最大充装容积的 110%。
9.6 储罐材料应满足热载体特性、温度及压力等要求,罐体厚度应满足设计压力、设计温度、设计寿
命和腐蚀速率等要求。
9.7 冷、热载体输送泵的总流量应不小于换热器额定流量的 110%。
9.8 冷、热载体输送泵数量应设有备用,当其中任何 1 台停用时,其余输送泵输送能力不应小于输送
系统总流量。

10 膨胀释能系统

10.1 膨胀释能系统可由膨胀机、进气系统、排气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及其附属设备组成。
10.2 膨胀释能系统应满足膨胀释能阶段功率与放电容量的要求,并应根据储气系统设计上限压力、储
气容量及膨胀释能运行时间确定。
10.3 膨胀机进气管路宜设置压缩空气湿度、粉尘、盐分及颗粒物等杂质含量监测与脱除装置。
10.4 膨胀机应根据空气进口压力、温度、功率等因素选型,可采用径流式或轴流式。
10.5 排气系统管路宜采取避免冷空气倒流入膨胀机的措施。
10.6 调节系统动态过程应能迅速、稳定。

11 电气系统

11.1 电气系统可由膨胀释能发电系统、压缩储能电源系统和站用电源系统组成。
11.2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并网点应安装可闭锁、具有明显开断点、可实现可靠接地功能的开断设备,
可就地或远程操作。
11.3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功能应满足电力网络结构、储能系统电气主接线的
要求,并考虑电力系统和储能系统运行方式的灵活性。
11.4 参与电力系统调频、调峰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电气系统应符合 DL/T 1870 的相关规定。
11.5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主变压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主变压器兼作储能系统供电变压器时,应能满足储能运行时从电网侧受电和发电运行时向电 网侧送电的两种工况下长期运行的要求。
b) 主变压器的额定电压、阻抗及电压分接头的选择应满足地区电力系统近、远期及调相调压要 求,并满足空气压缩机启动及运行的要求。
11.6 发电机出口断路器或负荷开关以及压缩机电动机断路器的频繁操作特性应与电站的运行工况和寿命相匹配。
11.7 直流电源系统的蓄电池组容量应符合以下要求:与电网连接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站用交流电源
事故停电时间应按 1h 计算;不与电网连接的孤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站用交流电源事故停电时间应按 2h 计算,供交流不间断电源用的直流负荷计算时间可按 1h 计算。
11.8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主变压器继电保护应能根据发电及充电时的潮流方向进行协调。
11.9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应满足 GB/T 50062、GB/T 14285 要求。
11.10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电气测量仪表设计,应满足 GB/T 50063 要求。
11.11 涉网电气部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涉网保护应满足 GB/T 40594、DL/T 5506 和 DL/T 1870 要求;
b)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设计应满足 GB 14285、GB 38755 要求;
c)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通信设计应满足 DL/T 544 及所属调度单位的运行管理要求;
d)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应满足 DL/T 5003 要求;
e) 采用网络方式上传信息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二次系统安全设计应满足 GB 36572 要求;
f)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调度数据网络接入设备的设计应满足 DL/T 5364 要求;
g) 对于并网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配置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监测点宜设置在压缩空气储能系 统接入电力系统的并网点或关口贸易结算点处。
h) 电能量计量系统负责采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电能量信息,设计要求应满足 DL/T 5202 要求, 电能量计量系统宜具备电能量信息远传功能。

11.12 其他要求

电气系统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照明系统设计应满足 DL/T 5390 要求,采用地质空间储气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应设置自带 蓄电池的便携式灯具;
b)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电缆选择与敷设的设计应满足 GB 50217 要求;
c)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电气装置过电压保护设计应满足 GB/T 311.1、GB/T 311.2 和 GB/T 50064 要求;
d)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满足 GB 50057 要求;
e)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交流接地系统的设计应满足 GB 50065 要求;
f) 爆炸危险环境的电气系统应满足 GB 50058 要求。

12 仪表与控制系统

12.1 仪表与控制系统的选型结合机组的特点,满足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机组启停控制的要求。
12.2 基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应满足 GB/T 25058、GB/T 22240 和 GB/T 22239 要求。
12.3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宜采用全厂集中控制的方式,实现机组的启动、停止和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监视
和控制,以及异常运行工况下的事故处理和紧急停机。
12.4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宜设置机组级顺序控制。
12.5 机组的控制系统宜采用分散控制系统。
12.6 辅助车间宜采用全厂集中控制的方式,且自动化水平宜与机组自动化水平保持一致。
12.7 检测与仪表的设计应满足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并能准确测量、显示工艺系统各设备的运
行参数和运行状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检测内容及要求见附录 D。
12.8 检测仪表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设置检测仪表反映主机设备及工艺系统在启动停止、正常运行、异常及事故工况下安全、 经济运行的参数;
b) 运行中需要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运行参数应设置远传仪表;
c) 供运行人员现场检查和就地操作所必须的参数应设置就地仪表;
d) 用于性能计算的工艺参数应单独设置检测仪表;
e) 根据危险场所的分类,对于装设在爆炸危险区域的仪表和控制装置,应选择合适的防爆仪表 和控制装置;
f) 保护系统的检测仪表应双重或三重冗余设置,重要模拟量控制回路的检测仪表宜双重或三重 冗余设置。
12.9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控制系统应满足 GB/T 36293 要求。
12.10 透平发电机组应具备自动发电控制功能,该功能投入时,机组应能参与电网闭环自动发电控制。
12.11 透平发电机组宜采用协调控制,协调控制系统应能协调储气、换热系统和透平,满足机组快速响应负荷命令。
12.12 分散控制系统、透平控制系统、重要的仪表装置等的供电电源应有两路,并且互为备用;其中
一路应采用交流不间断电源;两路电源应设自动电源切投装置,切投时间应确保不影响控制系统的运行。
12.13 每组交流动力电源配电箱、交流电源盘应各有两路电源供电,两路电源分别引自厂用低压母线
的不同段。在有保安段的电站,其中一路电源应来组保安段。
12.14 仪表与控制就地设备安装以及仪表管路、电缆的设计应满足 DL/T 5182 要求。

13 辅助系统

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应符合GB 50229和GB 50116的要求。

14 性能试验

14.1 试验项目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试验应包括以下项目:
a) 循环电效率;
b) 循环能量效率;
c) 平均充电功率;
d) 平均放电功率;
e) 额定充电容量;
f) 额定放电容量;
g) 储能系统保压系数。

14.2 试验条件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试验应具备以下条件:
a) 编制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试验方案,包含试验边界、试验条件、试验计划、试验仪器设备、 试验项目、试验结果处理、试验报告内容;
b) 压缩机、膨胀机、储热装置、储气装置、电动机、发电机、冷却塔、补热系统等设备处于良 好状况,换热器、管道和阀门的泄漏均已消除;
c) 空气滤网洁净。

14.3 试验测量参数

14.3.1 功率或电能

功率或电能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采用功率表或电能表对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或电量进行测量;
b)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和电能测点应布置在变压器入口高压侧;
c) 采用功率表或电能表在非生产厂用电相应变压器高压侧进行功率或电量测量;
d) 发电机输出功率或电能测点应布置在发电机输出接线端。
14.3.2 压力
压力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压力测点应包含储气装置,储气装置进、出口,压缩机进、出口,膨胀机进、出口,换热器 进、出口的空气压力和其他换热工质压力;
b) 压缩机的进、出口空气压力测点参考 GB/T 25630 进行布置、测量;
c) 膨胀机的进空气压力应在主气阀前,且应尽量靠近进气阀处测量。膨胀机排气压力测点应布 置在流动稳定的排气管道上靠近膨胀机排气接口 2 倍管径处;
d) 应在空气压缩系统与储气系统接口管道上测量储气装置进口压力;
e) 应在储气系统与膨胀释能系统接口管道上测量储气装置出口压力;
f) 储气装置压力取样点应位于储气装置本体,同一组相连装置测点数量应不少于 2 个;
g) 换热器进、出口压力测量点应位于距换热器进口、出口 10 倍管径以内,与阀门、弯头距离不 小于 2 倍管径;
h) 储热装置压力取样点应位于储热装置本体。

14.3.3 温度

温度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温度测点应包含储气装置,储气装置进、出口,压缩机进、出口,膨胀机进、出口,换热器 进、出口,储热装置进、出口的空气温度和其他换热工质温度;
b) 温度测点应布置于节流装置的下游,且距离上游压力测点不少于 0.5 倍管径;
c) 设备进、出口截面温度测点应布置于相应压力测点截面下游,且距离压力测点不少于 0.5 倍 管径;
d) 直接参与结果计算的重要温度测点,应参考附录 B.1 布置双重或多重测点。

14.3.4 湿度

湿度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湿度应由测量的绝热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或相对湿度来计算;
b) 测量湿度的仪表应与测量大气干球温度的仪表处于同一位置。
14.3.5 流量

流量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流量测点应包含压缩空气系统及膨胀释能系统的空气流量,流经换热器的空气及其他换热工 质流量;
b) 压缩空气系统空气流量测量装置应布置在储气装置入口的管道上,安装方法应符合 GB/T 2624.2、GB/T 31130 等标准的要求;
c) 流经换热器其他工质流量应布置在换热器进、出口管道上,安装方法应符合 GB/T 2624.2、GB/T 31130 等标准的要求。
14.3.6 液位

液位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液位测点可采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线仪表数据;
b) 液位测点应包含储热装置液位、水箱液位、气液分离器液位、冷凝水扩容器液位、冷却水池 液位等。
14.3.7 时间

时间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试验持续时间和观测时间应由公共时间源确定;
b) 应将用于数据记录的计算机、人工读数及电站控制系统的时钟调整同步。

14.3.8 转速

转速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发电机转速的测量宜采用功率表或电能表的频率测量值进行换算;
b) 压缩机转速宜采用机械式或电动式的测频仪或转速表、闪光测速仪等测量转速。

14.4 试验的仪器仪表

14.4.1 压缩空气储能系性能试验应根据参数的用途及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被测参数可 分成一类参数和二类参数。
一类参数是用于计算试验结果的参数,一类参数进一步分为一类一级参数和一类二级参数:
a) 一类一级参数是敏感系数小于 0.2%的参数;应使用高精度仪表,且需要多重测点进行测量, 降低试验不确定度;
b) 一类二级参数是敏感系数大于 0.2%的参数。 二类参数是指需要测量但是不需要用于试验结果计算的参数,在试验过程中测量这些参数是为了确
认试验是在本标准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的;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试验中一类参数的测试仪器仪表精度要求应符合表2的要求。


现成译文,到款即发。
任取样页验证译文质量。
提供正规增值税电子发票。
请联系手机/微信: 133-0649-6964/Email: standardtrans@foxmail.com 购买完整译文。
专业源于专注|ChinaAutoRegs 始终专注于汽车标准翻译领域!迄今为止已翻译上千个国内外汽车标准法规!独家打造千万级汽车专业术语库和记忆库。
Note:
This document in English is readily available, and delivered immediately upon payment.
You may request for sample pages to your preference before placing an order.
Please contact standardtrans@foxmail.com for the complete PDF in English.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