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AutoRegs|GB/T 45314-2025英文版翻译 道路车辆 免提通话和语音交互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Road vehicles—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hands free communication and voice interaction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免提终端通话质量要求
4.1时延
4.2响度评定值
4.3灵敏度/频率响应
4.4单向通话语音质量
4.5空闲信道噪声
4.6带外信号处理性能
4.7失真
4.8回声抑制性能
4.9开关特性
4.10双讲性能
4.11背景噪声传输
5紧急呼叫通话质量要求
5.1时延
5.2响度评定值
5.3灵敏度/频率响应
5.4空闲信道噪声17
5.5回声抑制性能18
5.6发送方向的单讲激活特性18
5.7双讲性能18
5.8背景噪声传输18
6语音交互性能和功能要求19
6.1语音唤醒19
6.2声源定位准确率20
6.3句识别准确率21
6.4交互成功率21
6.5唤醒响应时间22
6.6交互响应时间22
6.7语音交互终端功能
7试验方法22
7.1试验条件22
7.2通话质量试验27
7.3语音交互性能和功能试验42
附录A(规范性)典型噪声场景45
A.1免提终端通话质量和语音交互性能试验噪声场景
A.2紧急呼叫通话质量试验噪声场景
附录B(规范性)车载语音交互终端功能46
B.1导航模块46
B.2空调模块46
B.3蓝牙电话模块46
B.4音频模块46
B.5本地设置模块46
B.6车控设置模块46
B.7生活服务模块46
附录C(规范性)试验使用移动电话性能检查47
C.1测试系统47
C.2时延47
C.3响度评定值48
C.4线性度49
C.5灵敏度/频率响应
C.6发送方向噪声消除性能51
C.7单向通话语音质量51
C.8声控制关闭的确定52
附录D(资料性)时延的定义53
D.1免提终端时延的定义53
D.2紧急呼叫时延的定义54
参考文献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道路车辆的免提通话和语音交互性能要求,并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装配有车载扬声器免提通话终端、车载紧急呼叫终端、车载语音交互终端的M1类和N1类车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TU-TG.122-1993国内系统对国际连接的稳定度和发话回声的影响(Influenceofnationalsystemsonstabilityandtalkerechoininternationalconnections)
ITU-TP.51人工嘴(Artificialmouth)
ITU-TP.57人工耳(Artificialears)
ITU-TP.58电话电声测试所用的头和躯干模拟器(Headandtorsosimulatorfortelephonometry,HATS)
ITU-TP.79-2007响度评定值的计算(Calculationofloudnessratingsfortelephonesets)
ITU-TP.501-2020电话电声测试所用的测试信号(Testsignalsforuseintelephonometry)
ITU-TP.502-2000使用复杂信号的语音通信系统的客观测量方法(Objectivetestmethodsforspeechcommunicationsystemsusingcomplextestsignals)
ITU-TP.863-2018聆听品质客观感知评估(Perceptualobjectivelisteningqualityassessment)
ITU-TP.863.1-2019P.863建议的使用导则(ApplicationguideforrecommendationP.863)
ETSI EG 202 396-3-2018语音和多媒体传输质量(STQ);存在背景噪声时的语音质量表现;第3部分:背景噪声传输—客观测试方法[SpeechandmultimediaTransmissionQuality(STQ);SpeechQualityperformanceinthepresenceofbackgroundnoise;Part3:Backgroundnoisetransmission-Ob-jectivetestmethods]
ETSI TS 103 558-2020语音和多媒体传输质量(STQ);客观评估聆听努力程度的方法[Speech andmultimediaTransmissionQuality(STQ);Methodsforobjectiveassessmentoflisteningeffort]
ETSI TS 103 802-2023语音和多媒体传输质量(STQ);评估回声损伤的客观测试方法[SpeechandmultimediaTransmissionQuality(STQ);Objectivetestmethodfortheevaluationofechoimpair-ments]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网络系统模拟器system simulator
用于模拟移动通信网络的设备,其一侧装有无线电接口,另一侧装有接受方向和发送方向的电输入/输出接口。
3.2
受试装置device under test (DUT)
被测试的装置。
注:此处指搭载了车载扬声器免提通话终端、车载紧急呼叫终端、车载语音交互终端的M1类和N1类车辆。
3.3
编解码器codec
数字通信中具有编码、解码功能的器件或软件。
[来源:ITU-TP.1100-2019,3.2.2]
3.4
窄带语音narrowband speech
至少覆盖300Hz~3400Hz语音业务的传输频带。
3.5
宽带语音wideband speech
至少覆盖150Hz~7000Hz语音业务的传输频带。
[来源:ITU-TP.1100-2019,3.2.23]
3.6
免提终端hands-free terminal
用户通话过程中无需手持的通话终端。
注:此处指车载扬声器免提通话终端,包含车载扬声器免提通话终端、车载紧急呼叫终端。
3.7
短距离无线传输short range wireless transmission (SRWT)
车辆内部车载免提终端和移动电话之间的无线传输连接。
[来源:ITU-TP.1100-2019,3.2.21,有修改]
3.8
复合源信号composite source signal (CSS)
由多种时域信号组成的信号。
[来源:ITU-TP.1100-2019,3.2.3]
3.9
头部和躯干模拟器head and torso simulator (HATS)
安装仿真耳和仿真嘴从头顶向下延伸到腰部的人体模拟设备。
注:其设计用于模拟一般人耳声音拾取特性及中等体型成年人所产生的声衍射,并重现人嘴部发音的声场,供电声测量使用。
[来源:ITU-TP.58-2023,3.1.6]
3.10
仿真耳simulation ear
由一个声耦合腔和一个经过校准的传声器组成的用来测量声压的设备。
注:声耦合腔在20Hz~20000Hz频率范围内,接近一般成年人耳的声阻抗。最接近车辆中心线的仿真耳为内侧耳。
[来源:ITU-TP.57-2021,3.2.3]
3.11
仿真嘴simulation mouth
用于模拟人嘴平均指向性的特殊人工声源。
注:仿真嘴配备有用于定位的唇环,可固定于仿真嘴上。
[来源:ITU-TP.51-1996,4.1]
3.12
伦巴效应lombard effect
由噪声引起的说话行为的变化。
[来源:ITU-TP.1100-2019,7.1.3]
3.13
互连点point of interconnection (POI)
网络系统模拟器的语音编解码器的输出口或输入口。
3.14
HATS参考点HATS reference point
HATS左右耳道入口点连线的中点。
3.15
嘴参考点mouth reference point (MRP)
距仿真嘴唇环外平面中心轴线正前方25mm的点。
[来源:ITU-TP.51-1996,4.7]
3.16
免提参考点hands-free reference point (HFRP)
距仿真嘴唇环外平面中心轴线正前方500mm的点。
注:在自由场条件下,在该点进行免提声压校准。
[来源:ITU-TP.1100-2019,3.2.8]
3.17
耳参考点ear reference point (ERP)
位于HATS左右耳道入口点。
[来源:ITU-TP.57-2021,3.2.7]
3.18
耳鼓参考点ear-drum reference point (DRP)
位于HATS耳道底部对应耳鼓膜位置的点。
[来源:ITU-TP.57-2021,3.2.9]
3.19
线性均衡linear equalization (LIN)
信号直接传输,不做任何处理的均衡。
3.20
自由场均衡free-field equalization (FF)
对HATS接收方向传输特性的均衡,使得HATS对消声环境中正前方入射的声波具有平直的频率特性。
[来源:ITU-TP.1100-2019,3.2.6]
3.21
扩散场均衡diffuse field equalization (DF)
对HATS接收方向传输特性的均衡,使得HATS在扩散场条件下正前方入射的声波具有平直的频率特性。
注:均衡是针对HATS进行的,表示为1/3倍频程子频带内HATS参考点处的无扰扩散场平均声压(即未放置HATS时HATS参考点处的无扰扩散场平均声压)和放入HATS后耳鼓参考点的平均声压之比。
[来源:ITU-TP.1100-2019,3.2.4]
3.22
最大音量maximum setting of the volume
当接收方向音量可调时,避免使音响系统过载和在回声路径中引入非线性关系,并使得接收方向响度评定值最大的音量。
3.23
标称音量nominal setting of the volume
为使得接收方向响度评定值符合本文件要求的音量(当接收音量可调时),或车载终端的默认音量(当接收方向音量不可调时)。
3.24
发送方向响度评定值sending loudness rating (SLR)
发声的用户嘴与网络端电接口之间的响度损耗。
注:此处的响度损耗定义为驱动声压与所测电压比值的加权平均值。
[来源:ITU-TP.1100-2019,3.2.20]
3.25
接收方向响度评定值receiving loudness rating (RLR)
网络端电接口与听音用户耳朵之间的响度损耗。
注:此处的响度损耗定义为驱动电动势与所测声压比值的加权平均值。
[来源:ITU-TP.1100-2019,3.2.19]
3.26
中继响度评定值junction loudness rating (JLR)
检查试验使用移动电话性能时,网络端电接口与短距离无线传输互连点之间的响度损耗。
3.27
有背景噪声情况下的语音质量speech quality with background noise
在有背景噪声情况下,对背景噪声的传输质量(N-MOS)、语音的传输质量(S-MOS)、整体传输质量(G-MOS)进行评价的指标。
3.28
聆听努力度listening effort
经过通信系统传输后语音的聆听需努力程度。
3.29
语音唤醒speech wakeup voice trigger
处于音频流监听状态的语音交互终端,在检测到特定的特征或事件出现后,切换到命令字识别、连续语音识别等其他处理状态的过程。
3.30
唤醒词wakeup word
用于语音唤醒处于关键字识别状态的语音交互终端所用的结构化关键字集。
3.31
误唤醒false wakeup
语音唤醒过程中出现的,无音频流或者音频流中没有出现唤醒所需的特征或事件时,语音交互终端被唤醒的现象。
3.32
声源定位acoustic source localization
对声源位置的判断过程。
4免提终端通话质量要求
4.1时延
4.1.1在不使用短距离无线传输(SRWT)情况下的时延
按7.2.1进行试验,驾驶员座位的时延应满足以下要求:
—环回时延(Trtd)小于210ms;
—由免提信号处理引入的免提实现相关环回时延(Trtdimp)不超过110ms。
4.1.2在使用SRWT情况下的时延
按7.2.1进行试验,驾驶员座位的时延应满足以下要求:
—使用窄带语音时,Trtd应小于120ms;使用宽带语音时,Trtd小于130ms;
—由免提信号处理引入的Trtdimp不超过110ms。
4.2响度评定值
4.2.1发送方向响度评定值
驾驶员座位的发送方向响度评定值(SLR)按7.2.2.1进行试验,互连点(POI)处的SLR应处于9dB~17dB范围内。
4.2.2接收方向响度评定值
驾驶员座位的接收方向响度评定值(RLR)按7.2.2.2进行试验。若接收方向音量不可调节,则POI处的RLR应处于-2dB~6dB范围内。若接收方向音量可调节,则应满足:
—至少在一个音量设置RLR达到以上要求;
—标称音量RLR至少比最大音量(若音量可调)RLR大15dB;
—至少有一个音量设置能保证在任何可能的通话和噪声环境下,信噪比(S/N)至少为6dB。
4.2.3发送方向响度评定值的线性度
按7.2.2.3进行试验,驾驶员座位的SLR应满足:
—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3dB时,SLR与使用标称值测得的SLR的偏差不超过-0.5dB;
—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时,SLR与使用标称值测得的SLR的偏差不超过0.5dB。
4.2.4接收方向响度评定值的线性度
按7.2.2.4进行试验,标称音量设置下,驾驶员座位的RLR应满足:
—接收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5dB时,RLR与使用标称值测得的RLR的偏差不超过-0.5dB;
—接收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5dB时,RLR与使用标称值测得的RLR的偏差不超过0.5dB。
4.3灵敏度/频率响应
4.3.1发送方向灵敏度/频率响应
按7.2.3.1进行试验,驾驶员座位的发送方向灵敏度/频率响应曲线,使用窄带语音时应符合表1的要求;使用宽带语音时应符合表2的要求。
4.3.2接收方向灵敏度/频率响应
按7.2.3.2进行试验,驾驶员座位的接收方向灵敏度/频率响应曲线,使用窄带语音时应符合表3的要求;使用宽带语音时应符合表4的要求。
4.4单向通话语音质量
4.4.1发送方向语音质量
按7.2.4.1进行试验,发送方向语音质量应满足:
—使用窄带语音时:听音平均意见分(MOSLQO)至少为3.0;
—使用宽带语音时:MOSLQO至少为3.6。
4.4.2接收方向语音质量
按7.2.4.2进行试验,标称音量下,接收方向语音质量应满足:
—使用窄带语音时:MOSLQO至少为3.0;
—使用宽带语音时:MOSLQO至少为3.6。
4.4.3发送方向语音质量稳定度
按7.2.4.3进行试验,发送方向语音质量稳定度(STMOS)应不低于90。
4.4.4接收方向语音质量稳定度
按7.2.4.4进行试验,标称音量下,接收方向STMOS应不低于90。
4.5空闲信道噪声
4.5.1发送方向空闲信道噪声
按7.2.5.1进行试验,对于窄带语音,发送方向空闲信道噪声应不大于-64dBm0(P)(P计权见ITU-TO.41-1994);对于宽带语音,发送方向空闲信道噪声应不大于-64dBm0(A)。在测得信号频域内不应出现比空闲信道噪声谱平均电平高10dB以上(含10dB)的峰值。峰值来自试验中的免提终端。如果出现了10dB以上(含10dB)的峰值,但免提终端发送方向空闲信道噪声不大于-84dBm0(P)(窄带)/-84dBm0(A)(宽带),则可忽略该峰值。
4.5.2接收方向空闲信道噪声
按7.2.5.2进行试验,标称音量下,接收方向空闲信道噪声应不大于-53dBPa(A)。在测试信号频域内不应出现比空闲信道噪声谱平均声压高10dB以上(含10dB)的峰值。峰值来自试验中的免提终端。如果出现了10dB以上(含10dB)的峰值,但免提终端接收方向空闲信道噪声不大于-73dBPa(A),则可忽略该峰值。
4.6带外信号处理性能
4.6.1发送方向带外信号处理性能
按7.2.6.1进行试验,发送方向带外信号处理性能,满足以下要求:
—在300Hz~3400Hz的频率范围内测量并使用窄带语音时,在POI处测得的信号电平应比参考信号电平低至少35dB;
—在200Hz~7000Hz的频率范围内测量并使用宽带语音时,在POI处测得的信号电平应比参考信号电平低至少35dB。
4.6.2接收方向伪带外信号处理性能
按7.2.6.2进行试验,标称音量下,接收方向伪带外信号处理性能,满足以下要求:
—在4600Hz~8000Hz的频率范围内测量并使用窄带语音时,在免提扬声器处测得的信号电平应比参考信号电平低至少45dB;
—在8600Hz~16000Hz的频率范围内测量并使用宽带语音时,在免提扬声器处测得的信号电平,带内信号和带外信号不应比参考信号电平高10dB以上。
4.7失真
4.7.1发送方向失真
按7.2.7.1进行试验,发送方向谐波失真在300Hz、500Hz、1000Hz和2000Hz(2000Hz仅测试宽带语音时使用)应不超过3%。
4.7.2接收方向失真
按7.2.7.2进行试验,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接收方向谐波失真在300Hz、500Hz、1000Hz和2000Hz(2000Hz仅测试宽带语音时使用)均应不超过3%:
—通过设置音量,使S/N刚好为6dB;
—设置为最大音量(若音量可调)。
4.8回声抑制性能
4.8.1终端耦合损耗
按7.2.8.1进行试验,标称音量和最大音量(若音量可调)下,终端耦合损耗(TCL)应不低于46dB。
注:TCL是无计权的回声损耗。
4.8.2时域内的回声衰减
按7.2.8.2进行试验,标称音量单讲条件下,每个时刻回声衰减值与回声衰减最大值相差不超过6dB。如果TCL不低于46dB,但时域内的回声衰减未满足上述要求,可由试验人员主观回听测试信号,若未发现显著回声,则可认为回声衰减与时间的关系满足要求。
4.8.3各频段回声衰减
按7.2.8.3进行试验,标称音量下,使用窄带语音时,频域回声衰减应符合表5的要求;使用宽带语音时,频域回声衰减应符合表6的要求。
4.8.4无背景噪声环境下的初始回声收敛
按7.2.8.4进行试验,无背景噪声时,激活免提终端并调节到最大音量(若音量可调)后,单讲条件下的初始回声收敛的回声衰减随时间的变化应符合表7的要求。
4.8.5有背景噪声环境下的初始回声收敛
按7.2.8.5进行试验,有背景噪声时,激活免提终端并调节到最大音量(若音量可调)后,单讲条件下的初始回声收敛的回声信号电平相对于时间的变化应符合表8的要求。
注:试验所用的噪声场景按照附录A中A1、A2、A3、A4。
4.8.6时变回声路径下的回声性能
按7.2.8.6进行试验,标称音量下,时变回声路径下的实测回声电平与稳态条件下的回声电平相比增加不超过6dB。如果TCL不低于46dB,但时变回声路径下的回声性能未满足上述要求,可由试验人员主观回听测试信号,若未发现显著回声,则可认为回声衰减与时间的关系符合要求。
4.8.7语音回声质量评价
该项目为可选项目。按7.2.8.7进行试验,标称音量下,语音回声质量评价(E-MOSTQO)得分应不低于4.0。
4.9开关特性
4.9.1发送方向的激活
按7.2.9.1进行试验。发送方向最小激活声压(LS,min)应不大于-20dBPa。发送方向最小激活建立时间(Tr,S,min)应不大于50ms。
注1:LS,min是指当发送方向信道处于空闲模式时,移去插入衰减所需要MRP处的最小声压。
注2:Tr,S,min是指当发送方向的脉冲信号达到最小激活声压时,从信号开始播放到信道完全激活所需的时间。
4.9.2接收方向的激活
按7.2.9.2进行试验。接收方向最小激活声压(LR,min)应不大于-35.7dBm0(活动信号部分)。接收方向最小激活建立时间(Tr,R,min)应不大于50ms。
注1:LR,min是指当接收方向信道处于空闲模式时,移去插入衰减所需要MRP处的最小声压。
注2:Tr,R,min是指当接收方向的脉冲信号达到最小激活声压时,从信号开始播放到信道完全激活所需的时间。
4.9.3发送方向衰减范围
按7.2.9.3进行试验。发送方向衰减范围(AH,S)应小于20dB。发送方向建立时间(Tr,S)应小于50ms。
注:AH,S是指当接收方向处于活动状态时,在发送方向加入激活信号打开发送信道的过程中,测得的最小电平和最大电平之差。
4.9.4接收方向衰减范围
按7.2.9.4进行试验。接收方向衰减范围(AH,R)应小于15dB。接收方向建立时间(Tr,R)应小于50ms。
注:AH,R是指当发送方向处于活动状态时,在接收方向加入激活信号打开接收方向信道的过程中,测得的最小声压和最大声压之差。
4.10双讲性能
4.10.1发送方向衰减范围
4.10.1.1按7.2.10.1进行试验,通过双讲模式下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的变化确定免提终端的双讲发送方向衰减范围(AH,S,dt),按照表9方法进行等级划分。
4.10.1.2标称接收音量情况下,在发送方向上双讲等级满足以下要求:
—发送和接收方向信号电平均采用标称信号电平,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接收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接收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4.10.1.3最大接收方向音量(若音量可调)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方向均采用标称信号电平,发送方向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4.10.2接收方向衰减范围
4.10.2.1按7.2.10.2进行试验,通过双讲模式下接收方向信号声压的变化确定免提终端的双讲接收方向衰减范围(AH,R,dt),按照表10方法进行等级划分。
4.10.2.2最大接收方向音量(若音量可调)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方向均采用标称信号电平,接收方向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4.10.3回声分量
4.10.3.1按7.2.10.3进行试验,双讲回声衰减基于发送方向的回声响度,按照表11方法进行等级划分。
4.10.3.2标称接收方向音量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方向均采用标称信号电平,回声损耗应达到2c等级或更高。
4.10.4发送语音衰减
4.10.4.1按7.2.10.4进行试验,通过双讲模式下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的变化确定免提终端的双讲发送方向衰减范围(AH,S,dt),按照表9方法进行等级划分。
4.10.4.2标称接收方向音量情况下,在发送方向上双讲等级满足以下要求:
—发送和接收方向均采用标称信号电平,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接收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接收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4.10.4.3最大接收方向音量(若音量可调)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方向均采用标称信号电平,发送方向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4.11背景噪声传输
4.11.1呼叫建立后的背景噪声传输
按7.2.11.1进行试验,对于附录A中的噪声场景A1、A2、A3、A4,基于听觉相关特征模式识别方法分析(见ITU-TP.1100-2019中附录B)的显著特征,要求如下:
—对于窄带,发送方向的第一个传输信号峰值在300Hz~3400Hz之间的激励不高于15cPa;
—对于宽带,发送方向的第一个传输信号峰值在200Hz~7000Hz之间的激励不高于15cPa;
—对于窄带和宽带,第一个传输信号峰值过后应不超过6cPa。
4.11.2有背景噪声情况下的语音质量
按7.2.11.2进行试验。针对附录A中的噪声场景A1、A2、A3、A4,对于有背景噪声情况下的语音质量,窄带语音应符合表12的要求,宽带语音应符合表13的要求。
4.11.3远端语音背景噪声传输质量
按7.2.11.3进行试验,对于附录A中的噪声场景A1、A2、A3、A4,在语音信号(用来模拟远端语音)播放期间和停止之后,发送方向传输的信号电平变化应小于10dB。
4.11.4近端语音背景噪声传输质量
按7.2.11.4进行试验,对于附录A中的噪声场景A1、A2、A3、A4,在模拟语音信号[复合源信号(CSS)脉冲]期间和信号停止之后,发送方向传输的信号电平变化应小于10dB。
4.11.5舒适噪声
按7.2.11.5进行试验,对于附录A中的噪声场景A1、A2、A3、A4,插入的舒适噪声电平和本地(被传输的)背景噪声电平之差应在-5dB(A)~2dB(A)之间。该项目仅适用于可插入舒适噪声的免提终端。
使用窄带语音时,插入的舒适噪声和本地(被传输的)背景噪声频谱之间的差异应符合表14的要求。
使用宽带语音时,插入的舒适噪声和本地(被传输的)背景噪声频谱之间的差异应符合表15的要求。
5紧急呼叫通话质量要求
5.1时延
按7.2.1进行试验,驾驶员座位的Trtd应小于210ms。
5.2响度评定值
5.2.1发送方向响度评定值
按7.2.2.1进行试验,嘴参考点(MRP)到POI之间的SLR应满足:
—驾驶员座位SLR处于9dB~17dB范围内;
—副驾驶员座位和两个第二排外侧乘客座位SLR不大于22dB。
5.2.2接收方向响度评定值
按7.2.2.2进行试验,POI到耳参考点(ERP)之间的RLR标称应满足:
—驾驶员座位RLR处于-7dB~1dB范围内;
—副驾驶员座位和两个第二排外侧乘客座位RLR不大于10dB。
5.2.3有背景噪声条件下接收方向响度评定值变化
按7.2.2.5进行试验,当附录A中B1的录音开始回放后,受试装置(DUT)的RLR应在4s内不大于-8dB。
5.3灵敏度/频率响应
5.3.1发送方向灵敏度/频率响应
按7.2.3.1进行试验,驾驶员座位的发送方向灵敏度/频率响应曲线,使用窄带语音时应符合表16的要求;使用宽带语音时应符合表17的要求。
5.3.2接收方向灵敏度/频率响应
按7.2.3.2进行试验,驾驶员座位的接收方向灵敏度/频率响应曲线,使用窄带语音时应符合表18的要求;使用宽带语音时应符合表19的要求。
5.4空闲信道噪声
5.4.1发送方向空闲信道噪声
发送方向空闲信道噪声符合4.5.1的要求。
5.4.2接收方向空闲信道噪声
接收方向空闲信道噪声符合4.5.2的要求。
5.5回声抑制性能
5.5.1终端耦合损耗
在标称音量下TCL应不低于46dB。
5.5.2时域内的回声衰减
时域内的回声衰减符合4.8.2的要求。
5.5.3时变回声路径下的回声性能
试验仅使用ITU-TP.501-2020中的中文真人语音信号单讲序列。时变回声路径下的语音回声性能符合4.8.6的要求。时变回声路径实现方式按照7.2.8.6方式c)实现。
5.6发送方向的单讲激活特性
发送方向的单讲激活特性符合4.9.1的要求。
5.7双讲性能
5.7.1发送方向衰减范围
5.7.1.1按7.2.10.1进行试验,通过双讲模式下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的变化确定免提终端的双讲发送方向衰减范围AH,S,dt,按照表9方法进行等级划分。
5.7.1.2标称接收方向音量情况下,在发送方向上双讲等级满足以下要求:
—发送和接收方向均采用标称信号电平,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发送方向信号电平相对标称电平-6dB,接收方向信号电平采用标称电平,双讲等级应达到2b或更高。
5.7.2接收方向衰减范围
接收方向衰减范围符合4.10.2的要求。
5.7.3回声分量
回声分量符合4.10.3的要求。
5.8背景噪声传输
5.8.1无语音通话性能
按7.2.11.6进行试验,对于附录A中的噪声场景B2,在DUT紧急呼叫系统麦克风附近录制信号时传输的噪声电平随时间的变化应小于10dB。
5.8.2有背景噪声环境下的发送方向聆听努力度
该项目为可选项目。按7.2.11.7进行试验,对于附录A中的噪声场景B1、B2,发送方向聆听努力度(MOSLE)(见ETSI TS 103558-2020)应符合表20的要求。
5.8.3有背景噪声环境下的接收方向聆听努力度
该项目为可选项目。按7.2.11.8进行试验,对于附录A中的噪声场景B1、B2,接收方向聆听努力度(MOSLE)(见ETSI TS 103 558-2020)应符合表21的要求。
现成译文,到款即发。
下单前可任取样页验证译文质量。
免费提供正规普通增值税数电发票。
请联系手机/微信: 13306496964/Email: standardtrans@foxmail.com 获取完整译文。
本英文译本为纯人工专业精翻版本,保证语法术语准确率和专业度!
专业源于专注|ChinaAutoRegs 始终专注于汽车标准翻译领域!
「中国汽车标准译文库」已收录上千个现行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英文版译本,涵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和摩托车标准化体系!独家打造千万级汽车专业术语库和记忆库。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document is readily available, and delivered immediately upon payment.
Sample pages may be requested to your preference before placing order.
Please contact standardtrans@foxmail.com for the complete PDF version in English.
Our well-established database has included almost all Chinese automotive standards in effect, providing one-stop, up-to-date, efficient and professional solution.